[心理師專業]什麼是心理師與個案的「部分客體」的互動與接案後疲勞?

昨天我去聽演講,精神科醫生講師講到「BPD個案是破碎的,心理師和個案都是用部分客體在彼此對話,且無意識。心理師接案之後,會變的很累就是這個原因。

我有點摸不著頭緒,所以我問了chatGPT「整個論述是什麼意思? 什麼是部分客體?」。
他的回答,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,我就複製貼上給大家參考。

🌱 部分客體(Partial Object)是什麼?

在客體關係理論中,「客體」指的是我們心中內在化的他人形象或概念。

  • 完整客體(Whole Object) → 指的是一個人能夠把他人看作是「完整的個體」,即包含正面和負面、優點與缺點,能夠綜合這些不同的面向來理解他人。
  • 部分客體(Partial Object) → 指的是將他人分裂成「全好」或「全壞」的極端形象,只看到某個面向,無法綜合對立的特質。

👉 在嬰兒早期發展中,對「部分客體」的理解是正常的,比如嬰兒可能將母親視為「好母親」(滿足需求時)或「壞母親」(未滿足需求時)。但隨著心理發展成熟,個體應該逐漸能夠將正面與負面的特質整合,看到他人是有缺陷但仍完整的個體。


🧠 為什麼 BPD 個案會以「部分客體」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?

BPD 個案常被認為在人際關係中存在「分裂」(splitting)的防衛機制,導致他們難以整合他人的好與壞特質,因此容易:

  • 將他人理想化(全好)或貶低(全壞)
  • 在關係中劇烈搖擺於愛與恨之間
  • 無法接受他人的不完美

👉 因此,當 BPD 個案與心理師互動時,他們可能無法將心理師視為一個完整的人,而是會將心理師分裂為「好心理師」或「壞心理師」。這種對「部分客體」的認知,會讓個案的情緒非常強烈,並將強烈的正負面感受投射到心理師身上。


😩 為什麼心理師會因此感到疲憊?

  1. 投射性認同(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)
    • BPD 個案可能會將自己內在的焦慮、憤怒或空虛投射到心理師身上,讓心理師感受到與個案相同的痛苦或不安。
    • 心理師可能會無意識地「接受」這些投射,並因此感到情緒被消耗或混亂。
  2. 共情疲勞(Empathic Fatigue)
    • BPD 個案情緒反應劇烈,容易對心理師產生強烈的依賴或攻擊,心理師在這種張力中需要持續調節自身的情緒,導致能量被消耗。
  3. 反移情(Countertransference)
    • 心理師在與 BPD 個案互動時,可能會對個案的投射做出反應,內心感受到憤怒、挫折或無力感。
    • 這種無意識的互動模式,會讓心理師陷入個案的「內在劇本」,因此感到疲憊和混亂。

🌟 整個論述的核心意思

  1. BPD 個案因為未能發展出完整客體關係,仍然在「部分客體」的層次與他人互動。
  2. 在治療關係中,個案會將心理師視為「部分客體」,要嘛是「全好」或「全壞」,而無法看到心理師是完整而複雜的個體。
  3. 這種分裂和投射性認同,會讓心理師承受巨大的情緒張力,進而感到疲憊。

🎯 舉個例子

👩‍⚕️ 個案(BPD):
「你上次說會幫我,但今天怎麼不幫?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!」(將心理師貶低為「壞客體」)

👩‍⚕️ 心理師(內心):
「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?是不是不夠在乎她?她是不是很討厭我?」(被捲入個案的分裂和投射)

👉 這就是在部分客體層次上的互動,心理師如果無法在內心維持穩定,就會感受到強烈的內在壓力,導致疲憊。


💡 解法方向

  • 心理師需要維持對個案「整體客體」的認知,覺察個案的分裂現象。
  • 保持穩定和中立,不要過度認同個案的投射。
  • 覺察反移情,並在督導或自我覺察中處理。

這個說法其實是在描述 BPD 治療中「投射性認同」和「分裂」如何影響治療關係,以及為什麼心理師會感受到巨大的情緒負荷。 😌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