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洛伊德把移情(transference)比喻成戰爭,是因為在治療過程中,案主會把過去未解的情緒衝突「轉移」到治療師身上,並與治療師進行某種心理上的對抗。這種對抗性讓治療變成了一場「攻防戰」,治療師需要處理案主的投射、敵意、愛戀或依賴,而案主則可能無意識地「抵抗」治療的進展。
為什麼移情像戰爭?
- 案主會無意識地「攻擊」治療師,對抗治療過程
- 佛洛伊德認為,案主的內心有一些尚未解決的衝突,這些衝突會在治療中透過移情表現出來。例如,案主可能會把治療師當成過去某個讓他受傷的人,對治療師產生憤怒、敵意,甚至攻擊性,這就像是一場心理上的戰爭。
- 例子:
一位案主在小時候對父親充滿憤怒,但從未真正表達過。在治療中,他可能會無意識地把治療師當成父親,開始挑戰治療師、對治療師發怒,甚至抵抗治療的進展。
- 治療師需要「防守」並巧妙引導,而不是正面衝突
- 戰爭中,戰略很重要,治療師不能直接「對抗」案主的移情,而是要理解它、接住它,並透過分析讓案主意識到自己的無意識情感。
- 例子:
如果案主表現出強烈的敵意,治療師不能直接回擊說:「你對我生氣是沒有道理的。」相反,他可能會說:「我注意到你對我的話很不耐煩,這讓我想知道,你是否曾經在其他關係中也有過類似的感受?」這種方式就像是用智慧化解衝突,而不是直接應戰。
- 移情會讓治療變成一場拉鋸戰
- 案主一方面渴望改變,一方面又害怕面對真相,於是產生內心的拉扯,這讓治療像是一場持久戰。
- 例子:
有些案主可能在治療中表現出依賴,甚至愛上治療師,但當治療師保持專業距離時,案主可能會感到受傷、失落,甚至攻擊治療師「冷漠無情」。這種情緒的拉扯,讓治療變成了一場長期的心理鬥爭。
總結
佛洛伊德說「移情如戰爭」,是因為移情並不是單純的「投射」而已,而是一場帶有對抗性、充滿心理攻防的歷程。治療師需要像一名有策略的將軍,既要理解案主的「攻擊」,又要善用「戰術」來讓案主意識到自己的內在衝突,進而透過治療達到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