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心得-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

這週讀完韓國的書籍 <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>,這是韓國女性主義的podcast的訪談集,根據綜藝、韓劇、電影、女團文化討論女性主義。

一、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

性別無所不在。大眾文化的載體(綜藝、影劇等),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目前社會對性別的最大公約數。在韓國,綜藝主要由中年男性把持,在<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>,就提到女性角色的缺失,還有過度以男生為主體來看待事物。例如: 強調女生愛買包,老公因為買包受了多少苦。會有這樣思想的男生,書中提到居然是還沒有交往女性對象的男生,可見這種想法是媒體渲染了。實際上真的受苦於要為女性買包的男性,可能不多。

在綜藝節目中,還有經典的<爸爸去哪兒>,短暫的讓不怎麼會育兒的爸爸育兒並呈現在電視上。但,育兒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嗎? 怎麼爸爸育兒一下,就這麼讓人感動與稱讚呢?節目之後,孩子還不是又跑到媽媽(主要照顧者)身上。

還有,在<爸爸去哪兒>這類節目中有些爸爸塑造「女兒奴」的形象。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真的對女兒奴這個詞感到不舒服。女兒奴,或著是台灣常見的「爸爸前世的情人」,都是把女兒性化的產物。不論男孩女孩孩子不都是要疼愛的嗎?

不論是否是韓國。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有超多對女生不合理的大眾文化。我們或許理智上知道這不好,但沒有辦法一下子就不看、或是討厭這樣的內容。書中說,沒關係,只要打開知覺去判斷就好。

二、女性主義在韓國

韓國是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國家。在2017年還有發生三寶媽回到產後回到職場,從清早6點工作到晚上,回到職場第六天暴斃的過勞死事件。原因就是,職場對女性非常不利,對於又結婚又生完孩子的女性又更加不利。公司可能直接一個眼神或隻字片語就讓女生知道,接下來可以默默提離職了。

之前也看到首爾廁所偷拍女生的針孔很多。這也是韓國男人把女人物品化的具體行為。

在書中也提到,在韓國身為女生連笑都是猶豫再三的事情。因為笑太多,別人會覺得你放蕩,笑太少又覺得你太冷漠。韓文與中文都有「賣笑」這個詞,也通常是形容「一個女生賣笑,而從未是男生賣笑。」

三、從女性主義視角看女團文化

我也是蠻喜歡聽女團的人,我會聽black pink與aespa等女團。但女團在書中是被定義成「熱情勞動加死亡勞動的極限職業」。前陣子舒華接受曾寶儀的採訪也提到自己的行程非常繁忙,幾乎是要把人榨乾的魔鬼形成。死亡勞動則在於他們要經常節食保持極度纖細的身材。例如張員瑛(173cm/46kg)

參加女團培訓的人,以熱情參與訓練的勞動,但過著辛苦的生活,還經常住在環境不好的半地下室宿舍
偶像產業到底是怎樣的產業? 我覺得作者說的很好,他是利用他人的慾望流轉所賺取利益。並利用人們因為會喜歡而失去理智的沉迷。而女團就是最容易被性客體化的對象(白話文: 性幻象的對象)。

這10年有200個女團,而只有不到22個女團我們出名。這比率並不高。

女團的成員很小就要放棄學業投入練習生的訓練。在累積學業與專業的大好時光投入女團練習,是否過於巨大的賭注? 其實不只女團產業,任何領域都是應該要「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」而不是「我被壓榨但為了沒有關係。」

以前是流行「我很性感」風,現在是流行「隱約性感風,或是自己很性感但自己不知道」,例如穿很短的學生裙,接近露內褲的畫面,或是上衣很小件,我們說是女生衣服,不如說是幼兒衣服。那要符合能穿這麼小件的衣服,練習生的年齡當然是往下找…..

另外書中也提到,女團的成員較少被訓練有創作能力,相較於男團。比方我們熟知的BTS很多有創作才華。
女團的重點是什麼? 就是維持面貌與維持超級瘦。

四、小結

生為女生,看完書我覺得韓國真的是超不友善女生的國家。但在這樣的環境下,有最堅強的女性主義者們,他們開podcast,做評論與教育,讓更多人知道。他們的活動中也有越來越多男性參加的趨勢,這是一個好事。雖然一切都還在黑暗中,甚至有網路而更加厭女。但,如書中提到的,我們要講出來,講出來就可以讓更多人知道,且讓前行者並不孤單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